你真的了解豆粕嗎?
一、豆粕的物理性質
1)顏色:淺黃色至淺褐色,顏色過深表示加熱過度,太淺則表示加熱不足。整批豆粕色澤應基本一致。
2)味道:具有烤大豆香味,沒有酸敗、霉敗、焦化等異味,也沒有生豆的腥味。
3)質地:均勻流動性好,呈不規則碎片狀、粉狀或粒狀,不含過量雜質。
二、豆粕的化學成分和營養特點
一般豆粕中粗蛋白含量43%左右,賴氨酸2.5%~3.0%,色氨酸0.6%~0.7%,蛋氨酸0.5%~0.7%,胱氨酸0.5%~0.8%;胡蘿卜素較少,僅0.2~0.4mg/Kg,流胺素、核黃素各3~6mg/Kg,煙酸15~30mg/Kg,膽堿2200~2800mg/Kg。豆粕中較缺乏蛋氨酸,粗纖維主要來自豆皮,無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、三糖、四糖,淀粉含量低,礦物質含量低,鈣少磷多,維生素A、B、B2較少。故而豆粕有如下營養特點:
1) 能值:代謝能值較高,豬消化能為12.97-13.39MJ/kg,禽代謝能為10.04-10.46 MJ/kg。
2) 蛋白質和氨基酸:蛋白含量一般在43%左右,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餅粕類飼料原料中最好的,賴氨酸含量達2.5-2.8%,但蛋氨酸含量偏低,因此禽料玉米-豆粕型飼糧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為蛋氨酸。
3) 碳水化合物:含有較多棉三塘和水蘇四糖,很難被單胃動物消化。
4) 抗營養因子:主要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,此外還有植物血凝素、非淀粉多糖等,抑制蛋白質等養分的消化,從而影響動物生產性能。
三、豆粕的分類
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,可以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兩種。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產品為一浸豆粕;而先以壓榨取油,再經過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產品為二浸豆粕。一浸豆粕的生產工藝較為先進,蛋白質含量高,是國內目前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。另外,根據烘烤過程中是否摻雜進大豆種皮,豆粕還可分為帶皮豆粕和去皮豆粕,兩者主要區別是蛋白質含量不同,去皮豆粕的蛋白質含量比帶皮豆粕稍高。所以豆粕可分為:
1) 一浸豆粕、二浸豆粕
2) 去皮豆粕、不去皮豆粕
3) 一級豆粕、二級豆粕、三級豆粕
4) 普通豆粕、發酵豆粕、膨化豆粕
四、豆粕的生產和檢驗標準
1) 生產
浸提法是生產豆粕的主要方法。豆粕的質量差異與其蛋白質的含量密切相關。因此,在整個加工過程中,對溫度的控制極為重要:溫度過高會影響到蛋白質含量,從而直接關系到豆粕的質量和使用;溫度過低會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,而水份含量高則會影響儲存期內豆粕的質量。此外,用溶劑浸出法提取豆油時,因溶劑的關系,也會影響到豆粕的蛋白質含量。
2) 檢驗標準
感官性狀:淺黃色不規則碎片狀,色澤一致,新鮮,有豆粕的特殊香味。無發酵、霉變、結塊、蟲蛀及異味異臭。不許摻入大豆粕以外的物質,若加入抗氧化劑、防霉劑等添加物時應做相應說明。
由于國外大豆是機械化規模生產,品質要比農戶分散種植的國產大豆穩定均一,同時國外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大,技術設備、加工工藝先進,加工出來的豆粕蛋白含量高(44%-48%),且質量穩定。但進口豆粕從加工出廠經過運輸、到港、包裝等多道環節,最后到國內廠家使用,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,導致新鮮度不夠,但無論從感官性狀還是從化學指標上,區分進口豆粕和國產豆粕都缺少明確的依據。
五、豆粕摻假鑒定法
1) 外觀檢測法:優質純豆粕呈不規則碎片或粉狀,淡黃褐色至淡褐色,色澤一致,偶有少量結塊,具有烤豆香味,不應有腐敗、霉壞或焦化味、生豆腐味及豆腥味。絕大多數摻雜物都有顆粒細、比重大、價格廉的共同特點,豆粕中如有摻假物,包裝體積通常會變小,而重量則增加。
2) 容重檢測法:正常純大豆粕容重為594~610g/L,若樣品容重超出較多,則說明摻假。
3) 水浸法:取樣品少量,加適量水,攪拌,靜置數分鐘,泥土使水變渾濁,砂石、其它礦物則沉水底,麩皮漂浮于水面。
4) 碘鑒別法:取少許豆粕放在干凈白瓷盤中,鋪薄鋪平,滴幾滴碘酊,1分鐘后若其中有物質變為藍黑色,說明可能摻有玉米、麩皮(含小麥粉)、稻殼(含米粉)等淀粉類物質。
5)生熟豆粕檢查法:脲酶用以鑒定豆粕加熱程度,由于無負值,對加熱過度豆粕意義不大;KOH溶解度可區別加熱過度嚴重程度,也可鑒別加熱不足豆粕,但不夠靈敏,因此兩者均需測定。酶活性過高說明太生,飼喂后易引起腹瀉癥狀;酶活性過低說明加熱過度,某些營養物質特別是氨基酸受到破壞,并產生有害物質。
a. 脲酶活性定性測定方法:0.2g豆粕+0.02g尿素+2-3滴酚紅+20ml水于比色管內,蓋好塞子搖勻,室溫(20-30℃)放置幾分鐘,觀察顏色變化。
b. 感觀判斷:色澤淺,取少許放在口內,有生豆的味道(偏生)。
c. KOH溶解度測定方法:將樣品粉碎過60目篩,取1.5g樣品(精確到0.0001g),加50.00ml 0.2%KOH溶液,磁力攪拌20分鐘,離心沉淀后取上清液10.00ml測定粗蛋白CP1。計算:PS%=CP1/CP×100 ,正常范圍為70%-85%。
d. 注意事項:陳化黃豆生產豆粕:外觀色澤暗,無香味,KOH溶解度低;巴西轉基因黃豆生產豆粕:色澤偏紅,不要誤認為過熱,應注意偏生問題;過熱與有效賴氨酸:KOH溶解度在65%左右時,有效賴氨酸仍達96%以上,影響較小,因此生產乳豬料時偏熟豆粕較偏生好。
六、發酵豆粕
1) 原理:發酵豆粕采用優質多菌種協同發酵,利用微生物豐富的酶系,將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為寡肽,并將植物蛋白中的抗營養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徹底分解,植物細胞壁100%破裂,蛋白質消化率大于95%,顯著改善適口性和消化率。
2) 加工流程:豆粕加水拌勻→蒸煮→接種→發酵→干燥→磨粉→包裝。
3) 優點:適口性好,具有特殊天然發酵酸香味,提高飼料采食量;無雜菌和有害菌,穩定性好 ;酶和維生素補充劑;益生菌源泉,快速建立健康平衡的腸道微生物區系;發酵時間適當后,可去除豆粕中抗營養因子,降低植物蛋白抗原性;經發酵酶解將大部分大分子蛋白質降解為小肽及氨基酸,消化吸收率提高,預防乳豬營養性腹瀉。
七、發酵豆粕質量鑒定
1) 感官判斷:顏色淡黃色至灰黃色、氣味清香酵母味,不能有刺鼻的味道。
2) 泡水判斷:發酵過的產品泡水后為懸濁液,久放后變糊甚至發臭(因為有菌,加水后會變質)。
3) 氨基酸測定:發酵豆粕氨基酸含量與豆粕應該是非常一致,各氨基酸含量均上升10%左右。如果氨基酸特別高或谷氨酸、半胱氨酸含量特別高,就表明摻進雜蛋白。
4) 酸溶蛋白測定:此值在6-10%為宜,過低說明沒有發酵好,過高則可能摻雜。
5) 其它:雜菌數量不宜過多,黃曲霉毒素不能超標。
八、去皮豆粕
1) 豆皮:主要成分為細胞壁或植物纖維素,很難被豬、雞等單胃動物消化吸收。
2) 去皮豆粕:可分離出約占大豆重量8%的豆皮,使去皮豆粕營養物質消化率高于普通豆粕,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產性能,從而降低生產成本。與普通豆粕相比,去皮豆粕具有較高能量和蛋白質,在畜禽飼料配方中可以留出更多空間來容納其他原料,并減少油脂使用量
九、膨化豆粕
膨化豆粕是在大豆粉碎后加了一道膨化工藝,主要目的是提高油脂浸提量,同時也提高了豆粕質量(脲酶活性較低),而且味道比較香;膨化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副產物,大豆膨化后可提高出油率,同時還可破壞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,提高營養物質消化率;普通豆粕的顏色為淺黃色至淺褐色,膨化豆粕的顏色為金黃色。
十、豆粕和豆餅的異同
1) 相同點:所含蛋白質品質一樣好,兩者均含較多蛋白質,均是優良植物蛋白飼料;含有相同氨基酸,兩者均含豐富賴氨酸(2.5%)且蛋氨酸含量較低;含有相同抗營養因子,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、大豆疑集素、抗維生素因子、致甲狀腺腫因子、致過敏因子、脹氣因子、螯合因子、脲酶;可用相同措施消除抗營養因子的不良作用:高溫處理和加酶處理(加入由β-葡聚糖酶、果膠酶、阿拉伯木聚糖酶、甘露聚糖酶和纖維素酶組成的復合酶,既可降解大多數抗營養因子,又可提高大豆餅和大豆粕的營養價值)。
2) 不同點:
a.取油方法不同:前者用壓榨法,后者多采用浸提法;
b.含油脂量不同:前者5%-10%,后者1%-2%;
c.蛋白質含量不同:前者40%-44%,后者43-47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