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馬立克氏病的癥狀及防治
雞馬立克氏病是由瘡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淋巴細胞增生性、高度接觸性傳染病。特點是病雞的外周神經、性腺、虹膜、各種臟器、肌肉和皮膚等發生淋巴細胞浸潤,腫大,形成腫瘤。
1.流行特點 雞最易感,年齡越小越易感,通常多出現在2~5月齡的雞群;雌雞比雄雞易感。不同品種的雞對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發病率有一定差異,一般認為肉雞易感性大于蛋雞,來航雞易感性大于本地雞。一些應激因素、飼養管理不良、維生素A缺乏、雞球蟲的存在等均可增加發病。此外,雞貧血因子已引起國外學者的極大關注,因其可造成雞的嚴重免疫抑制。
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傳染源,雞群不論直接或間接接觸都能傳播病毒。病毒可通過空氣、病雞的分泌物、排泄物傳播,皮膚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,病雞身上脫落下來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,一旦被雞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發病。此外吸血昆蟲也可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。
2.癥狀及病變 根據癥狀和病變發生的部位,可分為神經型、內臟型、眼型和皮膚型四類。有時可以混合發生。
神經型:是最常見的一型,主要發生在3~4月齡的雞。因受損的神經不同表現的癥狀有所不同。當坐骨神經受損時,病雞一條腿或雙腿發生麻痹,表現為一肢向前一肢向后的特征性劈叉姿勢,也可表現為臥地不起;此外還有厭食、失水、貧血、昏迷和體重減輕等癥狀。當臂神經受害時,病雞一側或兩側翅膀下垂。支配頸部肌肉的神經受損時,引起扭頭、仰頭現象。頸部迷走神經受損時,嗉囊麻痹、擴張,失聲,呼吸困難。腹部神經受損時,常表現腹瀉。剖析可見受損的神經失去光澤,顏色變暗或淡黃,橫紋消失,局部腫脹增粗,大于正常的2~3倍,對稱的神經通常是一側受損,易與正常的神經比較。
內臟型:多發于幼雞,主要表現精神萎頓、漸進性消瘦,最終衰竭死亡。也有的不表現癥狀,突然死亡。發病率高,死亡率可達60%以上。剖檢可見臟器上有大小不等的腫瘤結節,外觀呈灰白色或黃白色,質硬,切面平整呈油脂狀。有的突出于臟器表面,有的浸潤于臟器內,使臟器異常增大。本病多使法氏囊萎縮,這是與雞淋巴性白血病的主要區別。
眼型:單眼或雙眼發病,虹膜色素消失,呈灰色,俗稱“灰眼病”或“雞白眼”;瞳孔邊緣不齊,呈鋸齒狀,瞳孔逐漸縮小,視力減退或消失。皮膚型:一般無臨床癥狀,腫瘤多發生于翅膀、頸、背、大腿等處皮膚,使毛囊形成小結節或瘤狀物,病程長。
3.診斷根據流行特點,臨床癥狀和病變不難作出診斷。若有必要,可進行病原分離與鑒定及血清學試驗。
4.【治療】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5.預防
(1)搞好衛生與管理 在雞場內實行全進全出制度。幼雞對本病易感性極高,即使免疫接種質量很好,如果在出殼的前4周內接觸到本病的強毒,可能仍有發病的。因此1~90日齡育雛階段應隔離進行。搞好雞舍的環境消毒工作,定期進行驅蟲,特別要注意預防球蟲病。不從有馬立克氏病的雞場進雞、進種蛋,購買的種蛋要進行消毒,種雞要隔離飼養,一旦發現本病全部淘汰。
(2)預防接種 所有雞均在出殼后盡早接種疫苗,免疫接種與接觸強毒的時間間隔越長,免疫效果越好。近年來國外有人對18~19日齡的雞胚進行免疫接種,使雞一出殼就具有對本病的抵抗力,效果令人滿意。